快讯 | 亚太翻译论坛热议语言大数据 汉学家:对翻译《论语》有帮助
【编者按】6月17至18日,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在西安举办,论坛以“亚太地区翻译的明天”为主题,“人工智能”、“语言大数据”等前沿议题成为论坛热点。
6月17至18日,由国际翻译家联盟、中国翻译协会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承办,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赞助的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在西安举办。
本届论坛以“亚太地区翻译的明天”为主题,旨在分享与探索亚太地区翻译界在区域合作深化和“互联网+”大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人工智能”、“语言大数据”等前沿议题成为论坛热点。
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协同创新主题论坛的参会嘉宾
在由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协同创新”主题论坛上,来自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的著名汉学家狄伯杰操着流利的中文,讲解了语言大数据对他翻译的帮助。他认为,甚至《论语》这样的古典文学的翻译,都可以受益于语言大数据。他举例说,像“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翻译,大数据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教授、资深汉学家狄伯杰
狄伯杰是第一位把《论语》翻译为印地语的汉学家。印地语版《论语》将于今年首次问世。他认为,当前中国以“一带一路”在推动第二次全球化,其中,“民心相通”是关键一项,中印是两个亚洲巨人,把更多的中国文化资本传播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是汉学家的重要责任。
而对于机器翻译能否替代人工,并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来自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朱靖波教授也做了主题分享。他认为,从目前来看,“信达雅”的程度机器翻译肯定达不到。“实时、低成本、海量的数据翻译,非人力所为,必然需机器翻译,但要达到‘达雅’级别,就非机器所为了,必然是人工翻译的天下,比如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实时翻译。”他说。
他也强调,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并非对立的,他分析了两种模式:机助人译轻度合作模式与人机互助深度合作模式,并主张两者应和谐发展。
访谈现场
对于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问题,在论坛的访谈环节,主持人、中译语通CEO于洋继续就这一问题抛给访谈嘉宾,并深入讨论了语言大数据的发展前景。
访谈主持人、中译语通CEO于洋
土耳其佳兹大学教授、资深汉学家吉来
土耳其佳兹大学教授、资深汉学家吉来表示,新技术为翻译带来很大好处,提高了翻译能力和工作效率,他同时也强调,文学作品还得由人来,带着感情翻译是必须的。他认为,机器翻译替代不了人工,但对于大数据仍持乐观态度。他表示对大数据“充满信心”。
汉学家狄伯杰也表示,机器翻译代替不了人工翻译,但对大数据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文学的电子化很重要,如果能成功搞好语料库,将非常有益。他表示“支持大数据的未来”。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研究院金懋表示,希望建立起交通、生产等领域的大数据,提高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但要做好大数据,必须“深功夫、找对人、市场化”。
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朱靖波
理脉法律大数据平台首席执行官涂能谋
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朱靖波则主张,从长远看,“大数据”称呼应被“数据”所取代。理脉法律大数据平台首席执行官涂能谋则认为,在大数据的运用中,应体现出人工的价值。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李红昌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李红昌总结称,技术和价值、情感、文化的互动关系会出现波动式发展趋势,虽然后者现在处于主导,但未来也许会出现颠覆。李红昌还发布了《城市交通适应性指数及城市大数据交通发展指数》研究成果。
土耳其佳兹大学翻译系主任苏娜
在论坛上,土耳其佳兹大学翻译系主任苏娜还介绍了土耳其的词汇数据库发展情况。
嘉宾合影
译世界将跟踪论坛全程,为您带来持续报道。
译世界专注报道语言服务行业,您的重要战略活动亦可通过译世界获得更多关注,欢迎通过微信或media@yeeworld.com联系我们。